(一)讀音:fa-len-'op-sees
(二)屬名由來:於1825年由荷蘭植物學家「Karl Ludwig Blume 卡爾.路德維格.布盧姆」創立,屬名源於希臘文「phalaina蛾」及「opsis相似」二字,意指本屬某些種類具有姿態嬌柔的蛾型白花而得名,因此歐美稱之為蛾蘭(Moth
orchid),因其花形似夜娥形狀。其實以英文而言,應為「蛾型蘭」,而現稱的蛾型蘭(Onc.
papilio)才是「蝴蝶蘭」,國內之稱謂以錯置(refers to being similar to a moth)。
(三)描述:屬於萬代蘭亞科(Vandoideae)萬代蘭族(Vandeae)指甲蘭亞族(Aeridinae)。廣義蝴蝶蘭屬,包括Doritis(Dor.)朵麗蒂斯蘭屬(五唇蘭屬)及Doritaenopsis(Dtps.)朵麗蝶蘭屬。本屬為單莖多年生草本植物,植株高10公分以內,沒有假球莖,莖頂之生長點可年年向上伸展,莖越粗,表示越成熟,累積養份越多。莖之中部或是下部可不斷產生不定根,其根系有三:氣生根、附著根及介質根。因無假球莖,故本屬不能像高需光性蘭科植物一樣有落葉特色,而且本屬葉片具下垂(drooping)光澤、肉質多汁之(succulent)肥厚葉片,用以儲存大部分之水份及養份,並執行光合作用。葉形從蝴蝶蘭的圓形、橢圓形、尖拱形,朵麗蝶蘭系統的較挺直。花莖自葉腋間之莖生出,花序分為二:一為總狀花序,花梗無分支;二因花梗有分支,故呈圓錐花序。花期在2~4月,花朵數從數朵到百餘朵,有些富香味。顏色變化多端,包括純白花系、白花紅唇系、大(濃)紅花系、粉紅花系、黃色花系、斑點花系、淡綠花系、線條花系等等。萼瓣及花瓣平開,屬肉質,有3個萼片及3個花瓣。唇瓣為3裂片帶有瓣柄(clawed),2個側裂片直立、有時呈鬍鬚狀;中裂片為橢圓形~鬍鬚狀、半圓形等皆有,有2個翼瓣,2個花粉塊。
(四)特徵:性喜高濕、通風及不耐光(minimum of light),為中光性植物,故一年四季均需遮光。
(五)原生種:分布於亞洲南、北緯度23°之間的熱帶雨林,包括印尼、菲律賓、以及中南半島的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越南、斯里蘭卡、印度(東部)、巴布亞新幾內亞、菲律賓、澳洲、台灣和中國之雲南等地,大部分為氣生蘭少數為石生蘭,約有60種。模式種Phalaenopsis
amabilis白蝴蝶蘭[L.}Blume 1825、Phalaenopsis
amoinensis(黃花斑點)、Phalaenopsis aphrodite蝴蝶蘭、Phalaenopsis gigantea象耳蝴蝶蘭、Phalaenopsis
lindenii林登蝴蝶蘭(淡粉紅小朵)、Phalaenopsis lueddemanniana路德蝴蝶蘭(紅花斑點)、Phalaenopsis mannii曼尼蝴蝶蘭、Phalaenopsis
stuartiana(葉面有銀白色斑紋,根系擁有無性生殖能力,偶生新芽體)、Phalaenopsis sumatrana蘇門答臘蝴蝶蘭、Phalaenopsis tetraspis(產於蘇門答臘,白底臘質)、Phalaenopsis
violacea紫紋蝴蝶蘭、Phalaenopsis wilsonii落葉蝴蝶蘭。屬內分化成5節:
1.section Phalaenopsis、2.section Polychilos、3.section Stauroglottis、4.section
Amboinensis、5.section Zebrinal。
(六)台灣原生蘭:Phalaenopsis
aphrodite白蝴蝶蘭、Phalaenopsis
equestris桃紅蝴蝶蘭(姬蝴蝶)分布於小蘭嶼、Phalaenopsis amabilis白蝴蝶蘭。臺灣的離島蘭嶼、屏東恒春、台東大武因盛產蝴蝶蘭Phalaenopsis
amabilis白蝴蝶蘭(俗稱台灣阿嬤,低海拔的野生蘭,印尼國花)。
(七)近緣屬】Kingidium(Ki.)金氏蝴蝶蘭屬(已併入蝴蝶蘭屬)、Rhynchostylis(Rhy.)狐狸尾蘭屬(喙蕊蘭屬、鑽喙蘭屬)、Vanda(V.)萬代蘭屬。
(八)栽植方法:原生地低溫(日溫25~35℃、夜溫18~24℃)、潮溼(年雨量2,000~2,500公厘)環境,通風良好,遮蔽率約30﹪左右,表示所需之強度不高,為中光性(minimum of light)植物,故其莖的節間較短。最好盆植在木質的介質或木條籃內,以2條線索懸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